「為什麼母女關係這麼難?」—從關係覺察到修復的女性之旅(下)

2023-08-21

文/賴敬云 諮商心理師

前篇我們討論了不同型態的母女關係,以及這些型態可能會怎麼影響女孩的內在面向,「為什麼母女關係這麼難?」—從關係覺察到修復的女性之旅(上),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探討其他受影響的面向,以及如何從曾經受傷的關係中修復自己:

上篇提到,當母親的心靈太缺少空間可以裝下孩子的感受,期待女兒可以替自己而活,或是因為害怕被剝奪而從緊密的親子關係逃走,這些不成熟的狀態都可能阻礙了女兒的正常獨立跟發展。這類困難通常會可以在女兒生命的這 3 個面向被觀察到:伴侶關係、自我概念,以及進入母職時遇到的內在困境。

2. 自我概念

有一種女孩身上背負了名為「必須完美的魔咒」,這類型的人內在的話語是:如果不夠好(例如無法如預期地完成目標或責任),自己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這種追求完美的傾向源自成為完美孩子的過去,因為當自己表現出不夠好的樣子,媽媽可能就會毫不留情的批評或是表現失望,所以孩子只能藉由完美來緩和自己內在自我否定的感受。

而當完美的硬殼包裝得太徹底,我們也失去跟人真誠的互動、求助、表達困難的空間。這種極端的壓抑或控制可能也會在青春期以後或是遇到挫折用一種極端的自毀來展現,例如自我放棄、用各種方式傷害自己或麻痺感覺。

毀滅自己的衝動跟維持完美的內在狀態其實極其的相似,都是一種非黑即白的二分思考:

「如果我不是非常好,那我一定就是非常糟的。」

而這種對自己內在的壓抑跟否定往往也帶有反撲的力量,我們可能會在自己的伴侶關係或是親子關係中感覺到自己努力的付出所帶來的匱乏感,更渴望被感謝、獲得補償,或是想要討要某些東西回來。可能演變成要求別人過度的配合,這往往也會讓身邊的關係陷入另一個充滿壓力的循環。

3. 進入母職

每個人小時候可能多少都會聽媽媽說:等你以後當媽媽你就懂了,進入母職的複雜與辛苦其實是他人難以體會的。當我們有天終於成為了母親,孩子成為了生活的核心,所有的資源經歷跟時間都受到壓縮,雖然有許多甜蜜快樂,但也似乎淹沒了成為媽媽之前的自我。

身為現代女性更為難的地方就是,似乎單純的做出某種選擇已經不夠了,不論是投身母職或是母職事業兼顧,或是讓伴侶、長輩成為孩子主要照顧者,看似「都可以自由的選擇」。

然而對女性要求面面俱到的氛圍讓我們不論做出怎樣的選擇都更加的孤獨,因為沒有一件事情、一個角色可以解答全部的疑惑。

即便我們的身邊可能有來自「段位更高的資深主婦」媽媽跟婆婆的幫助,然而當你也成為了「母親」,母女關係的變化也會出現重新定義和重新談判的過程,包括相對地位,角色觀點和家庭結構等等(Fischer, 1981)。

到底要如何在這些紛沓的觀點中找到自己的聲音跟位置?這其實是很讓人焦慮的。要堅持自己認為對的原則(例如能不能體罰?要不要讓孩子吃糖?),重新思考堅持的意義,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母親,其實考驗著我們內在對自己的相信跟穩定性。

這種經驗也會引發許多來自童年的回憶,逼得我們不得不去面對更早期的生命經驗。

這些懷疑都會讓女性罩在一種「自己不夠好」的擔心中,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我們才夠格做決定?才是夠好的太太跟媽媽呢?我們要如何從「母親版本的媽媽」裡面,找到自己認同的部分,修正缺憾的部分呢?有時候太害怕重蹈覆轍讓我們更如履薄冰,或是一不小心就過度補償,如何經營現在的親子關係跟生活其實都是高度複雜且個人化的過程。

  • 破碎經驗的修補

我們可以發現女兒跟母親之間的關係其實強烈的影響了女性如何成為自己,以及如何跟自己及他人建立關係。雖然成長的過程幫助我們學習到沒有所謂完美的親子關係,但是經驗到的受傷跟缺憾仍有可能成為內在需要被整理跟修補的碎片。當發現了這些過去的傷,我們要如何克服,以及跟母親(不論外在現實的母親或是內在的母親)和解呢?

1. 哀悼並接受母親的侷限

當我們走在自我療癒的道路上,看到自己失落的童年,被忽略或被拋棄的孤單,以及被過度的期待或要求,難免覺得憤怒失望悲傷。我們會生氣為什麼媽媽不夠好,為什麼不夠敏感,為何要對自己說出這麼過分的話,或是做出對孩童的自己來說十分殘酷的決定。

但是在漫長的療癒過程中,我們需要先接受:或許我有一個跟我理想的期待

不同的媽媽,但是我還是曾經擁有許多美好的經驗。在回顧跟整理的過程,可能會浮現很多強烈的情緒—如果感覺生氣,那就好好的憤怒,把這些壓抑的感覺描繪出來;如果感覺悲傷,也允許自己痛快地流淚。透過這些過程,我們也會產生新的智慧跟洞見,或許會看到媽媽當時身不由己的難處,在家庭角色的困境,或發現母親自己的童年經驗對她的影響。當你可以消化跟代謝情緒,並擴充自己的思考,這個經驗會像乾旱之後的大雨,澆灌受傷的心靈,並讓內在的沃土長出新的嫩芽。

2. 在心靈上建立跟母親的界線

孩子的心靈要發展出「自我感」除了被夠好的回應跟照顧之外,也需要慢慢在過程中可以跟母親的觀點分離,發展出獨立性。如果媽媽太陶醉在自我的感覺裡,不允許女兒有自己的思考跟決策,或過度入侵孩子的內在感覺,讓孩子活在自己的陰影之下,那女兒對自己的理解就很容易停留在母親認定的狀態,無法看到完整的自己,只能透過順從換得來自媽媽的愛,或透過切斷連結讓自我得以暫時存活。

然而當我們能跟入侵型的母親保持安全距離,形成滋養安全的人際關係,在過程中便能重新整理自己跟他人的互動模式,重新認識自己。

無論是專業的諮商關係或是夠好的伴侶關係,只要身在其中可以讓我們安全的表達情緒,反思自己跟他人的互動,調整自己的行為,都有機會幫助我們慢慢修復在早期依附中經驗到的不安全感,形成比較正面跟穩定的自我形象,慢慢的汰換掉童年經驗替你戴上的黑白濾鏡。

3. 切斷缺憾的傳承

當我們自己成為母親,也需要注意到自己是怎麼獲得生命的活水跟意義感,提醒自己「除了媽媽這個角色以外,我還是自己」,這能幫助我們在過度期待孩子的回應或照顧時踩剎車。我們需要接受孩子需要探索不同的事物,以建立自己的價值與喜好,練習理解孩子的經驗跟感覺,在過程中慢慢幫助小孩把這樣的能力內化,而不單單只是去思考「我認為她應該要有那些感覺跟表現」。同時我們也要去接受孩子有自己的限制跟步調,不可能按照我們期待的模板生長,允許小孩當一個小孩,在帶領跟陪伴的過程仍然要保持自發的空間。

雖然這看似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是當我們可以對自己是誰建立穩定完整的感覺,也把這樣的能力傳承到孩子身上,幫助孩子發展出被接納跟自我肯定的能力和安全感,這將會是他面對人生挫折時最好的祝福。

  • 是什麼讓我們需要回頭看?

重新審視母女關係對生命帶來的影響,其用意並非化約為一種偏執的思考—「因為過去媽媽這樣對我,所以害我現在變得如何如何」。而是當我們可以用成人的眼光重新看見過去那個幼小、受傷、不知所措的自己,或是也同樣看到,當年的母親也是如此青澀,卻要面對那麼多複雜跟艱難的現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慢慢消融冰冷的失望,長出新的理解與寬容。當我們逐漸學習接納關係中的不完美,也就能學會擁抱自身的不完美。

捷思身心醫學診所,由院長李旻珊醫師帶領專業醫療團隊,提供多元化的身心治療方式,可為您量身打造最合適的療程。覺得生活壓力讓您喘不過氣嗎?歡迎有需要服務的朋友走進來、靜坐下來深呼吸,讓您的情緒慢慢釋放,娓娓道來,在捷思身心醫學診所的專業醫療團隊的陪伴之下,開啟屬於自己的心靈療癒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