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MS與青少年憂鬱症
文/廖恆逸 實習諮商心理師
全球憂鬱症流行病學研究發現,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預估的盛行率是全球總人口數的3%,而依照美國的流行病學結果,每五個女性就有一個在一生中有一次的憂鬱症發作,其中女性的終身盛行率約在10-25%,男性為5-12%。
台灣2002年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研究統計發現,憂鬱症女性占比10.9%,男性占比6.9%。甚至在COVID-19疫情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WHO)2022年報告指出,憂鬱症和焦慮症盛行率(prevalence)上升 25%,女性和年輕人受影響程度尤為嚴重。
或許有人會想青少年應該不會這麼容易有吧?但從研究數據上顯示仍有相當比例的青少年患有憂鬱症。 2002 年國健局調查研究發現,台灣地區年齡 15 歲以上 8.9 %有中度以上憂鬱,5.2% 有重度憂鬱。另高淑芬教授在台灣國內兒童青少年精神疾患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國中生憂鬱症的比例則在 0.7%-4.8%。而董氏基金會過去調查發現,13.3%(每7位有1位)的高中職學生,及18.7%(每5位有1位)的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但僅 1/10 因此求助輔導老師,3/4 學生不願或很難跟父母說。
有時我們覺得年輕人,就是容易多愁善感是很正常的。但其實在青少年賀爾蒙極速變化的階段中,當腦內的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濃度異常時,將會提高青少年罹患憂鬱症的可能。
- 常見的青少年憂鬱症症狀
當我們遭遇挫折,也會感受到憂鬱情緒,但隨著時間就會雨過天晴。這是我們常見的憂鬱情緒,並不會造成長期且過大的生活功能喪失,通常大部份的人需要一段時間調適,就可以恢復。而青少年憂鬱症是需要長達一年以上情緒困擾,像是情緒低落,或情緒起伏很大,如:煩躁、易怒,哭泣等情緒;對原本有興趣的事物不再感到興趣。
另外也會有伴隨以下症狀:睡眠不正常(失眠或嗜睡)、食慾不正常(暴食或厭食),甚至會有傷害自己的念頭或行為(自殺或自殘)。
如果身邊的青少年有疑似的類似狀況,建議就醫尋求幫助。
- 青少年憂鬱症的治療
就以目前治療方式有下列 3 種,
- 藥物治療:這是最常見的方式,透過藥物控制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進而調節憂鬱的情緒。雖目前藥物副作用不大,但一般家長都會擔心用藥對孩子的影響。因此也經常詢問用藥時間,至少使用到症狀完全消失後六個月到一年,才考慮漸進式停藥。
- 諮商治療:包括個別諮商、家族諮商、團體諮商。透過諮商提供青少年抒發情緒、學習調節情緒,整頓自我。
- 非侵入性治療:目前研究當中發現 rTMS (經顱磁刺激) 對於憂鬱症,甚至躁鬱症、強迫症都有一定的療效。
認識 rTMS
大家可能對rTMS不是很熟悉,rTMS是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的縮寫,中文翻譯為「重覆經顱磁刺激」。在2008年已被美國核准治療憂鬱症,台灣則於2018年衛福部已核准通過rTMS治療。
rTMS是一種「利用磁場改變大腦活性」的治療方式,利用瞬間的高強度磁場,引發腦細胞電流傳遞。由於大腦的神經細胞是以電流傳遞訊號,產生動作電位後就可以將訊息傳到下一個腦細胞,因此可以調節神經元突觸,與活化大腦。
我們可以透過電流調整磁場的高低頻,磁場低頻刺激(也就是小於1Hz)會對大腦產生抑制效應,磁場高頻刺激(最常見的是10Hz)則會對大腦產生活化效應。利用不同頻率的刺激,去興奮或抑制大腦迴路,達到大腦的再平衡的效果,來改善憂鬱症狀。
如果大家有這方面的需求想了解,歡迎來診所向醫師詢問喔